艺术家杨冕的首次西藏个展“照见”于3月31日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开幕,展出其以西藏壁画源流为灵感创作的全新“CMYK”系列作品。展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员鲁明军担任学术主持、盛立宇博士担任策展人,是艺术家对其标志性的“CMYK”系列创作方式的一次总结。
杨冕,1970年出生于中国成都,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至今。1998年,杨冕曾获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从早期的“美丽标准”系列,到后来的“CMYK”、“RGB”系列,流行文化与图像一直是杨冕重要的创作母题和观念,他的作品也长期聚焦媒介对社会的改变。
杨冕创作CMYK这一系列的想法最初来源于2000年他在教绘画课的时候。他希望讨论毕加索的作品《镜前的少女》,并需要制作幻灯片。当时那幅图片很小,小得当他放幻灯片的时候,那图上的CMYK点都非常明显。根据杨冕的回忆:“然后我就把打印胶片放在幻灯夹里面放,呈现出的东西把我吓坏了,因为投到幕布上去的全是乱七八糟四个颜色的无规则的色块。我就觉得这个呈现的效果非常神奇,对我来说是个特别意外的收获……”他当时认为这是一种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不过在重拾这个想法之前,他将其搁置了很多年。
林似竹在评论文章中提到:“杨冕给自己指定的任务即是质疑图像的真实性,因而质疑媒体的权力。除了艺术家以外,杨冕还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思考者:在开始新的作品系列之前,他仔细的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分析处理手法。只有当目标和手法都以让他满意的方式解决后,他才会开始工作。然后,当他用自己的方式达到逻辑上的结束点时,系列才获完成。之后也许会出现作品上的空档期,因为他需要思考下一个目标。从1997到2006这十年间,杨冕完成了“标准”系列,审视经过媒体传播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广告中展现那种难以企及的女性美标准。他注意年复一年的流行趋势变化,并用色粉画出和那些美女,她们置身于一种和他所受的写实艺术训练完全相反的模糊的潮流之中,最后在画中央画一道色彩鲜明的横线。在2009到2010之间他在沉寂中完成了一种全新而迫切的手法,他开始了现在这个系列:CMYK”。
此次展览缘起于2021年冬季,应吉本岗艺术中心驻留访问项目邀请,杨冕展开了为期10余天的进藏考察,喜马拉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诸多西藏壁画遗珍给予他巨大启迪。随后一年多时间内,杨冕深入爬梳学术资料,从媒介视角重新审视西藏绘画艺术史,融入“CMYK”的理念展开创作。此次杨冕将“CMYK”带到了拉萨这座神圣之城,特别是展览的所在地吉本岗艺术中心,本身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吉本岗(意为“十万宗喀巴圣所”)地处拉萨大昭寺、小昭寺之间,历来被视作拉萨城的能量中心。现存拉康(即神殿)建筑始建于19世纪,后由中央拨款修缮。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当作粮库,隐没于城中。2017年,应当地政府的委托,“醍醐”团队启动了对整座建筑的再次修缮和改造,直到2020年才全部完工。整个改造工程不仅复原、保留了建筑的历史宗教性,同时也赋予其种种当代功能。在杨冕眼里,吉本岗就是一个超级能量场,“CMYK”同样也是一个能量场。所以,当“CMYK”被置于吉本岗的时候,更像是两个能量场的碰撞和较量。
C(青色)、M(洋红色)、Y(黄色)、K(黑色)是彩色印刷时采用的一种套色模式,四种颜色混合叠加,形成所谓“全彩印刷”。2009年开始,杨冕持续选择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像,用四色圆点解体重构;绘制时,有意模仿机械运作的效果,但微妙加入主观分析和趣味。
杨冕的西藏创作,是对这一理念的延伸和总结。从11世纪扎塘寺“佛说法图” 开始,观众将一路遍览夏鲁寺“五方佛”(14世纪)、白居寺“绿度母”(15世纪),贡嘎曲德寺“喜金刚”(15世纪)、古格故城“南方宝生佛及众菩萨”(16世纪)等经典图像,经过罗布林卡格桑颇章的“白度母”(18 世纪),最终抵达展览场所本体——吉崩岗拉康中的“莲花生大师”(19世纪)。杨冕用“CMYK”的创作方式,串起一条简明的西藏壁画源流线索,也邀请观众以“民主性”的观看重新解读经典图像。鲁明军在评论文章中向我们解读的展览框架:“杨冕既不是一个艺术史的研究者,也不是一个佛教徒,所以在面对源远流长的藏传佛教壁画史和藏传佛教史的时候,他并没有丝毫胆怯和顾忌。当然,作为艺术家,了解基本历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和选择——一条简明的藏传佛教壁画史线索构成了整个展览的框架”。
展览所在的吉本岗艺术中心是西藏首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百年古建中,无论是金刚怒目,还是菩萨低眉,无数闪烁的四色小圆点有序地弥散在神圣殿堂之内,并与四周壁画形成“影像”关系。学术主持鲁明军评论说,“正是这样一种流动的势能,在其图像底本与标准化的CMYK结构秩序之外,开启了一条超出我们经验的异质性道路。”
此次杨冕“CMYK”的拉萨之行也不只是为了以世俗的方式回应吉本岗这个神圣的场所,不只是为了诉诸技术拜物教批判,他希望将“CMYK”从以往图像元素的还原机制这一阐释中解放出来,而视其为一个往复于——甚至超越了——世俗与神圣之间的新能量体/场。或许,这才是“CMYK”在吉本岗的意义所在。
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5月21日
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